“网红校长”唐江澎退休,17年时间,一所普通县中是如何蜕变成响亮的名校的
来源:百度新闻    时间:2023-09-08 10:28:46

2021年全国两会上,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——“好的教育,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、责任担当者、问题解决者、优雅生活者”,引起全国上下的关注和共鸣。

说这话的人叫唐江澎,时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。

今年8月,唐江澎正式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的岗位上退休,17年的校长生涯,凝结成一句话——“坚守教育的本质方向和终极价值,拿出定力和智慧,才能让教育离人近一些,离功利远一些”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唐江澎

唐江澎

1963年出生,陕西洛南人。特级教师,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,曾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。现任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,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,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。 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
『我当校长遇到的第一件事,就是招生告急』

上观新闻:先来说说2006年您当校长时的情景。当时,您是一口答应还是有过几分犹豫?

唐江澎:这个说来话长。

我是1993年从陕西来到无锡工作的。在我的人生规划中,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当校长,或者说,做校长不是我的职业发展选项。为什么这么说?其实我当校长有一个明显的缺陷,就是身体条件限制,不能像朱士雄校长那样起早贪黑、风里雨里地巡查校园;我更有志于当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、在全国同行中有一定声望的语文名师,这是我的一个明确的志向。

但后来,朱校长先后安排我做分管教育科研的校长助理、分管教学的副校长,我一步一步被推着走到了学校领导的岗位上。2003年,朱校长退休了,新来的厉墨龙校长又安排我做了3年常务副校长,到2006年的时候我正式接任校长。

上观新闻:那时候的锡山高级中学在江苏省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?

唐江澎:我们学校办在无锡乡村,是一所农村中学,在无锡没有进入老5所重点中学行列。我们学校在1992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学时,江苏省已经有100所重点中学。应该说,我们没有搭上改革开放后重点中学建设的头班车,这对学校发展、生源配置有比较大的影响。

我刚当校长时遇到的第一件事,就是招生告急。当时招生区域内各乡镇的一些优秀学生都已经萌生去意,为了拉回学生,我和书记亲自一家家上门劝留,却受了不少气。

上观新闻:初当校长就面临挑战。那么,您觉得自己当校长有没有优势呢?您希望自己有一番怎样的作为?

唐江澎:我没有念过大学,我读的最经典的“教育学著作”就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前身——匡村中学的历史。机缘巧合,我从1993年来到这所学校以后,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致力于研究匡村中学的历史。所以我觉得,我当校长有两门功课是合格的:一门是教育理论课,就是熟读匡村中学的教育历史;另一门是教育实践课,我毕竟是从当语文老师、从事教育科研、主持教学工作一路走过来的。这两门功课还算比较扎实,这就是我当校长的底气。

学校的几任老校长都是我的榜样,另外,在我的心目中还有一位非常敬佩的人,那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——匡村中学的创始人匡仲谋先生,我希望有一天能像他那样办学。

『究竟要培养什么人,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立校根本』

上观新闻:匡仲谋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

唐江澎:要谈匡仲谋先生,可以讲很长很长。

匡村中学的创办人匡仲谋先生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实业家。他是向南通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学习办教育的,当时张謇是上海市商会的会长,匡仲谋先生是副会长。为什么要办教育?匡仲谋先生说:“国家之盛衰,视乎民智之开启与否;民智之通塞,视乎学校之发达与否。”他深感“将欲救国,非培植人才不为功”,于是倾尽毕生之力办学,几十年苦心经营,从小学到初中、高中,甚至还积极筹办大学。

从匡村中学数百万字的历史资料中,我发现匡仲谋先生系统地回答了“为谁培养人”“培养什么人”“怎样培养人”“靠什么培养人”“用怎样的环境和机制培养人”这五大问题。这些问题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走向。他一开始就为学校立下了“养成健全人格,发挥个人才能”的训育主旨,明确了教育的目标所向——“人的成全”。要知道,那是在1907年,还在皇权体制下的晚清末年,他就鲜明地提出办教育是为了“人的成全”,把“人”字写在了教育的旗帜上,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。

上观新闻:匡仲谋先生有哪些具体的办学主张呢?

唐江澎:匡村中学那时候的课程设计、学校设计,包括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、教研制度、文化制度,都让我十分钦佩。

比如,有位老校友捐赠的一份当年的“体育成绩报告单”显示,体育考查按照“技能运动”“出席勤惰”“体育精神(分精神、纪律、态度、行为四小项)”“体育常识”“卫生习惯”五项赋分。1932年,学校就制定了体育运动的六大目标:一是身躯茁壮,以做振兴民族之准备;二是在团体运动中培养自治、服从、忠勇、合作及其他公民道德;三是养成生活所需要的运动技能;四是增进肢体反应之灵敏;五是养成优雅正确之姿势;六是养成终身以运动为娱乐之习惯。

还比如,学校专设“研究科”课程,以工商研究、农桑研究、社情研究三大类别来落实教育目标,当年学子们撰写的研究报告至今仍留存在档案中。

尤其让我感佩的是匡村中学颁订的“十大训育标准”:“锻炼健康强壮之体魄,陶冶言行一致之美德,涵养至公廉洁之节操,激发舍身为国之精神,鼓励服从团体之主张,训练谦恭温和之礼貌,养成灵敏精密之头脑,练习增加生产之技能,培养节俭耐苦之习惯,增进活泼愉快之态度”。这些标准如今醒目地张贴在省锡中的墙上,每个学生都会背诵。套用今天的话来说,这些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了“成全和谐而全面发展的人”。

上观新闻:您在全国政协会议委员通道上提出的“终身运动者、责任担当者、问题解决者、优雅生活者”,似乎与匡村中学的“十大训育标准”是一脉相承的。

唐江澎:是的。国内外有许多名校常常用“毕业生形象”来表述育人目标,通常会选择几个关键概念描述学生的特征,以使育人目标具体化、形象化。我们学校在研究刻画“毕业生形象”时,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,经过50多次反复打磨,最终凝练成“身心健康者、使命担当者、终身学习者、优雅生活者”的“匡园毕业生形象”。后来我在委员通道上讲的“终身运动者、责任担当者、问题解决者、优雅生活者”是采用了学生喜欢的一个版本。这个版本通过媒体传播,24小时内网络点击量达到2.39亿,可见全社会对这个育人目标的高度认可。

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人,这是关乎教育哲学、关乎教育终极价值、关乎教育百年大计的问题,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立校根本。

『少一些时间刷题,多一些时间阅读,语文成绩不会差』

上观新闻:在一次节目访谈中,您说到每年高考放榜的日子自己都非常紧张,这是真的吗?

唐江澎:是的,作为一校之长,其实我感受的升学压力很大。我曾经说过,学生一生有一次高考,家长一生有两次高考,而我们这些高中校长是每年一次高考,“压力山大”。而且,省锡中周围“群雄”环伺,名校不少,不得不时时面对社会对你的考量和比较。

上观新闻:您记得有没有哪次高考考砸过?

唐江澎:在江苏这样名校林立的竞争环境中,没有哪一所学校可以常胜领先。在我当校长的这些年里,肯定有过考得不理想的年份。但是回想起来,没有出现过大面积学业质量下降的状况,一般只有顶尖学生没有出彩发挥成为舆论焦点的现象,所以大家对学校的整体成绩还是满意的。

上观新闻:您是怎么兼顾考试分数和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的?

唐江澎:坦率地讲,教学质量是当下高中评价绕不过去的一道坎。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加强教学研究,从底线上来说,至少要大大降低学生无谓的反复刷题和操练。

2006年,我们从教研组长抓起,由各学科教研组长负责制订并落实“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”,从此开启了学科建设的道路。在此之前,各学校普遍实行的是年级部管理的方法,高一的事归高一管,高三的事归高三管。这种管理方法虽然高效,但是以应对高考为目的,缺乏长远的规划。

在制订学科发展规划的讨论中,我们才发现,有很多问题我们之前甚少思考。比如,教语文是为了什么?有的老师说教语文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。那么,高分就是一切吗?如果学科建设就是为了让学生考高分的话,那么学科教学必然会导致畸形的局面——考什么,教什么;怎么考,怎么教。这样的教学罔顾学生的身心发展,只会让学生厌恶学习,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。

通过追问学科教育的终极价值,我们形成了各个学科的“学科宣言”,进一步确立了教师们的专业信念。

上观新闻:“学科宣言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

唐江澎:比如,语文组的学科宣言是“培养终身阅读者,培养负责任表达者”。语文学习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?一是阅读的眼界,二是写作的能力,三是口头表达能力。我自己的语文课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演讲,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会3分钟脱稿演讲,演讲3分钟就是一篇600字的作文,而且还训练了思维能力,怎么能说学演讲没有用呢?

大量的阅读,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滋养。为了落实学科宣言,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,我们调整课时配比,确保每位学生3年的阅读量超过600万字。我们还在每一间教室的后面专门配置了班级书屋,摆上500余种图书供学生随时阅读。少一些时间刷题,多一些时间阅读,语文成绩不会差。

还比如,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,化学组的学科宣言是“探寻物质世界,建构科学理论,体验实验魅力,形成化学观念”,政治组的学科宣言是“公民意识、国际视野、理性思辨”,地理组的学科宣言是“善于观察自然,学会关注世界,用地理改变生活”。这些学科宣言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和口号,而是成为课程设计、教学活动与质量评价的终极指向,融入每一位老师的日常教学中。

其实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并不排斥分数与成绩。在提炼学科宣言的过程中,老师们对学科育人的理解不断深化。走学科专业化的道路,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

『我一直用两句话提醒自己:假如是我的孩子,假如我是孩子』

上观新闻:您在所著的《好的教育》一书中说,您很多时候都处于“牵拉苦斗”之中,“心里颇不宁静”。您在当校长的17年里,经历过哪些艰难时刻?又是怎样从“牵拉苦斗”中走出来的?

唐江澎: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,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矛盾和纠结中:一方面,教育的本质指向生长人、成全人的教育;另一方面,“分”的教育又在向着功利主义牵拉。这是真实地发生在我们心底的较量、博弈和抉择。在这17年里,有太多“牵拉苦斗”的艰难时刻,基本上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现实难题,它们不断地变化、不断地生长。你解决了这个问题,往往就会带来另一个问题,此消彼长,可以说我们一直处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。

怎样坚守教育的本质呢?这些年,我一直用两句话提醒自己:假如是我的孩子,假如我是孩子。我也一直引导老师们沿着这样的假设去对待学生、思考教育。比如说,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睡眠为代价,一定要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满8小时,这是不可动摇的一件事。我再难再苦,咬咬牙,这件事情必须做到。

还比如,当看见有的学生身体出了状况,当看见有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,作为一个校长,我就想:如果这是我自己的孩子,我最大的愿望当然是孩子活蹦乱跳的、身体健健康康的,而不是要这个孩子给我增光露脸,不会想着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要当大官、赚大钱。以家长之心来思考问题,我就觉得我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每天锻炼1个小时。

这件事做起来其实非常难。体育课不是活动课,必须达到一定的运动量,锻炼到出汗,才算是真正运动1个小时。翻看匡村中学的历史资料,当时规定:每天晨起运动10分钟,再加上课外运动50分钟,计每天锻炼1小时。我就想:无论如何,我们总不能落后于前人吧。我自己深受身体之害,深知运动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。于是,我们前后花了十多年时间,克服重重阻力,大力完善体育设施,引进专业教练,开发了击剑、跆拳道、瑜伽、游泳等近20门体育课程。

上观新闻:作为校长,哪一件事是您始终着力去做的?

唐江澎:课程管理是学校的重中之重,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载体。所谓课程,课是教育内容的选择,程是教育时间的安排。要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,就要解决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。

按照国家的规定,每个学生每天在学校应该有7节课,一周5天,一共35节课。如果画成表格,每一个格子代表一节课。那么,每一个格子里安排什么课,就体现了校长的办学思路。比方说,在学生必修的88个学分里,有6个学分是艺术课,也就是说高中学生每周应该有一节艺术课。可是,有90%以上的学校把这个格子里的艺术课取消了。而我认为,艺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,这个格子必须留给艺术课,这是我坚持的一条底线。

还比方说,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,每天应该安排多少格子给高三的数学课?这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和高效的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。绝不能靠一味延长数学课的时间或是搞题海战术,那是低效的,甚至是无效的。

教育自有它的规律,讲究张弛有度,该锻炼的时候锻炼,该唱歌的时候唱歌,该做题的时候做题,该睡觉的时候睡觉。升学也是为了孩子的幸福,如果连身心健康都可以牺牲,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吗?

『虽然我们做不到力挽狂澜,但也决不能推波助澜』

上观新闻:在当下的中国,让教育回归本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您想对年轻的校长们说些什么?

唐江澎:我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给当代校长提出了两大历史性的命题。

第一个命题是转化。也就是怎样把国家的教育方针转化成学校生动的办学实践,转化成学生蓬勃生长的景象。这是考验一个校长的教育自觉,它要求校长必须有关键的品质——定力,能够坚守教育价值,坚守教育良知。面对现实的许许多多的“牵拉苦斗”,虽然我们做不到力挽狂澜,但也决不能推波助澜。如果我们对明天还有坚定的信心,那就应该让今天的教育发生一些变化。

同时,校长还要有专业判断的能力。我曾经说过:想不想给学生减负,看的是校长的良心。能不能给学生减负,则要靠校长的能力。要将校长的教育价值观和理念转化成一种课程表述,一条条做出来,一点点落实下去,使那些极端的、野蛮的、分数至上的教育向理想的、健康的、成全人的教育转变。

第二个命题是平衡。既要关注教育终极价值的实现,也要关注社会、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需求。被功利主义牵拉着走,一定办不出好的教育;但是,被家长和社会普遍否定,也办不成好的教育。家长对好的教育的判断,不只是听你说,更多的是用眼睛去看、用心去感受。

所以,要把握平衡,校长一定要有更高的智慧。我的体会是,先认准方向,然后设定有限的目标,寻找专业的路径,循序渐进,一点一点做出实在的改变。

上观新闻:您对自己的校长生涯如何评价?

唐江澎: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点是,我始终把“人的成全”、促进人的幸福作为教育的至上追求。100多年前匡仲谋先生所倡导的“养成健全人格,发挥个人才能”,其实不过是办教育的常识。坚守教育的本质方向和终极价值,拿出定力和智慧,才能让教育离人更近一些,离功利更远一些。

我曾经去拜访匡村中学93岁的校友丁天缺,他的人生非常坎坷。他对我说:你知道是什么支撑我活下来的吗?靠的是匡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。他说,当年在匡村中学有一个铜牌挂着,抄录了这段话,学生们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念一遍。然后,这位老人就开始颤颤巍巍地背了起来:“古人言有志者事竟成,拿破仑字典无难字,皆言作事之贵有诣力也。历观中西伟人,于其欲达之目的,穷日之力而不能至者,则累月以赴之,经年以赴之,甚有毕生之不足,后人继起而赴之,务达其目的而后已。”

我想,教育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接续努力,只要坚守理想,奋斗不息,中国教育一定能够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。

上观新闻:您卸任校长之后有什么打算?

唐江澎:目前我还在挂着集团总校长的名头,坦率地讲这只是一种“荣誉称号”。当下的校长压力很大、责任很大,而且教育行政管理又非常强调权责一致,不在其位,难谋其政,应该换一种方式服务省锡中发展。所以我选择到大学,一方面读书弥补人生遗憾,一方面再做些研究。

你会发现,当老师要考教师资格证,当律师要考律师证,当医生要考医师证,但是目前当校长并不需要专业资格证书。其实,我当年走上校长这个岗位的时候,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校长,因为当校长必须具备很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,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。所以我在想,大学也许需要建立这么一个专业:培训未来校长。学员们拿到校长专业资格证后,才能被选聘担任校长。我想更多地去研究这方面课题,培养一批有格局、有眼界、有家国情怀的未来校长,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,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。

栏目主编:龚丹韵

本文作者:徐蓓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